
管控却不尽如人意。一个明显的结果是, 全球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存在。在外围经济体生产停滞的状态下, 中国的制造能力却一枝独秀。再加上欧美日等央行大规模“放水”,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
       减少甚至增加。
       海关数据显示,

2020年3月至去年底, 海关共查验放行重点疫情防控物资4385亿元,

笔记本电脑等“居家经济”产品2.51万亿元, 增长 8.5%。
       它是中国产能能够满足全球需求的特色产品。当然, 过分强调周边经济产能停滞、防疫不力, 是不全面的。如此亮丽的出口数据, 更重要的基础是中国经济40年来积累的雄厚的制造业产能。近年来, 供给侧在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改革的锤炼下, 变得更加强大。因此, 出口兴旺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方面。中国生产世界消费的现象将在2020年扩大, 并可能在2021年继续, 但不可能永远无限增长。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 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国内消费。只有强劲的国内消费市场才能成为中国经济更加稳定的增长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近日指出, 当前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 但依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拉动出口是不可持续的, 虽然中国有望在2021年重拾繁荣, 但消费复苏滞后是个问题。
       不过, 也有更乐观的预测。瑞银亚洲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涛近日预测, 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6%左右, 中国经济有望实现8.2%的增长。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消费, 二是出口。她认为, 随着经济复苏、收入水平和信心不断提升, 以及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 今年中国国内消费将强劲反弹。保护要证明国内消费回升稳增长, 要建立有效的扩大内需体系, 释放内需潜力, 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 加强需求侧管理, 扩大居民消费, 提高消费水平。近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并首次提出“使建设超大国内市场成为可持续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出口能力不仅要向外看, 还要向内看。要“注重通过国际流通提高国内大流通的效率和水平, 提高我国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置水平, 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将是中国经济稳步向前发展的最坚实基础。